公告: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文人画博览园

博园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博园动态
王蒙《青卞隐居图》题识、钤印
来源:中国文人画博览园      作者:超级管理员      浏览量:728    日期:02-11



                   王蒙《青卞隐居图》题识、钤印


                            蔡斯


  ——元代画家王蒙《青卞隐居图》(上海博物馆藏)的题识、钤印


               

          

              一、题识、

   1、 至正二十六年四月黄鹤山人王叔明画青卞隐居图(见上图右上角)

         

   2、 乾隆题诗(见下图中


              


        3、董其昌题诗堂(见下图)


         å…ƒ_王蒙_青卞隐居图。纸本大小42.8*172.95厘米。宣纸水墨原色微喷印制,定制产品不支持退货


      4、张学良、金城、罗振玉、吴湖帆等题图下(见上图)


     二、钤印(见下文):


   明初中期此画被无锡大收藏家华夏(真赏斋)收藏,钤印有“华夏”、“真赏”;此时,该画首次被汪珂玉著录于《珊瑚网》中。后来,画作又从华氏家中流出,被项元汴收藏;项氏为大收藏家,先后在上钤印八方,如“项元汴印”、“项子京家珍藏”、“墨林秘玩”、“净因庵主”等。研究表明,董其昌曾短暂拥有此画,而后此画转让给徽州著名收藏家程季白;董其昌在程季白手中再次赏读画作时,留下了题跋“笔精墨妙王右军,澄怀观道宗少文。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倪云林赞山樵诗也。此图神气淋漓,纵横潇洒,实山樵平生第一得意山水,倪元镇退舍亦矣。庚申(1620)中秋日题于金昌门季白丈舟中。董其昌”。此诗实则是将倪云林赞王蒙诗作“临池学书王右军,澄怀观道宗少文。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稍微变化后题于画作上。随后,画作先后被吴升、耿昭忠、梁清标、安歧等收藏和著录,并分别留有钤印,如“苍岩”、“安氏仪周书画之章”等。清代,此画流入乾隆皇帝之手,乾隆皇帝题跋并钤印五方,包括最著名的“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等。清中期从宫廷流出的《青卞隐居图》又先后被李宗翰、狄学耕及其子狄葆贤、魏廷荣收藏,并钤印数方,如“李宗翰印”、“静娱室书画记”、“停云阁收藏印”等;期间得罗振玉、金城、陈宝琛、冒广生、叶恭绰和吴湖帆等人的题记。最终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藏入上海博物馆,结束了其颠沛流离的历史 

      

      中国山水绘画自元代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宋代相比,最大的成就在于文人笔墨的运用和个人心性的表达。某种意义上说,这直接从艺术品格和影响上奠定了文人画长达七百年的主流地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画家为“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这四位画家皆受元初画家赵孟畹挠跋欤夯乒闷洳悦;牒瘢庹虻闷湫燮娉劣簦哞兜闷湎羰杓蛞荩趺傻闷淇袒闳蟆K淙晃颐呛苣丫咛逶谒募抑懈叩团糯危牵趺傻摹肚啾逡居图》在当时就被同代画家尤其是一向“清高”的倪瓒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这恐怕是绝无仅有的。《青卞隐居图》一画奠定了王蒙山水绘画的历史高度,成为后世学者必不可少的学习佳作。


              

王蒙(13011385),字叔明,湖州(今浙江吴兴)人,能诗文、工书法,兼能人物,尤擅山水。诗文受到乃父王国器的引导,幼年便驰誉吴兴,今存诗集《草堂雅集》;书画则深受其外祖父赵孟睢⒕烁刚杂旱扔跋欤信笔挥洒而天趣横溢、意致超绝。其传世和经过著录的有100余件作品,留传至今的主要有《青卞隐居图》、《葛稚川移居图》、《花溪渔隐图》、《秋山草堂图》、《夏日山居图》、《具区林屋图》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晚年所作的《青卞隐居图》。该画为立轴纸本水墨山水,纵140厘米,横42.2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从最早在四角的四方钤印“赵氏”“赵”“魏国世家”和“贞白斋”可以推断,此画是为其表弟赵麟所作,并首先在赵氏家族中收藏。

            

《青卞隐居图》所画的是王蒙家乡浙江的卞山,又名弁山,在吴兴县西北十八里,山岭延伸的范围则近百里。此山高出云霄,高近六千米,为吴兴的主山。山石莹然如玉,下有玲珑山,石皆嵌空;上有三岩,即碧岩、秀岩、云岩。其中碧岩最高、最旷远,那里可一览太湖风光,因此此山又名青卞山。名山圣地景色优美,为历代文人骚客所宝爱。最早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就有诗作:“夜来雨洗碧巑岏,浪涌云屯绕郭寒。闻有弁山何处是,为君四面竟求看……”的诗句流传;至元代初期,文人画家钱选(12351300)绘有《弁山雪望图》,书画家赵孟钜嘣杌孥蜕剑⒂辛绞滋馕吨赜污蜕健返氖,其一诗云:“何当便理南归棹,呼洒登楼看卞山”。受先辈名流影响,身处吴兴的王蒙自然不会舍弃对青卞山的描绘。其实,在《青卞隐居图》之前,王蒙至少已经描绘过一次青卞山——为其外甥崔彦晖所作的《云林小隐图》。可见,青卞山在诸多文士那里,不仅有着优美的风光,更是适宜隐居的处所。根据题款“至正廿六年四月黄鹤山人王叔明画青卞隐居图”可知,该画作于13664月。当是时,王蒙与赵麟都任元朝官吏,面对元末天下战乱,此画或许是劝赵麟归隐,亦或是二人隐居心思的共同写照。

此画构图高远和深远相结合,而以高远为主,描绘了青卞山的美景。近景青卞山下,是较为平阔的坡岸和林木,树木苍郁,流水潺潺;远处是高耸幽深的青山,稠密繁复;山间瀑布高悬直泻,千岩万壑,峰峦曲折;山势峥嵘,雄伟秀拔。一隐士沿山路而行,山坳处有草堂数间,正是隐居的佳处,树木茂密,意境深邃。溪水、清潭、奔泉、飞瀑及云霭的合理安排与布置,使画面于稠密中见出灵通圆转的韵致。整幅画面由下往上堆积而成,具有一种扭曲的动态,以一条若隐若现的龙脉将一切景物贯穿于一条主线之内,从而使这种动感与山形的复杂变化有机结合,最终达到了艺术的完美。


            


        

在具体的笔墨描绘上,以流动的线条和跳跃的墨点,组成了一层层山冈;与成组的树木,密密层层布满全图。山势前后重叠,气脉相互贯通,如一条游龙正盘旋而上。画家重视“气势”的表现,使整个画面有一种气脉的流动感,使人感觉繁密而不窘迫,既丰富又灵动。笔墨技法融合了董源、巨然、郭熙和赵孟畹惹按笫Φ募挤ǎ纫缘瘩澹笫┡幌扔檬识笥媒鼓沟貌愦畏置鳎鎏砹松绞髂镜娜笫小I酵反虻悖浠榷啵硐殖錾缴鲜髂镜拿懿杂簟多作解索、牛毛诸皴,干湿墨法互用,山间林木或勾或点,笔墨精妙,繁而不乱;全图不多渲染,其深远之处,有条不紊,充分呈现出空间的深度;虽构图饱满,但却做到密而不塞,成功地表现了南方溪山的林茂景深和滋润华秀的景色。


            



至于那扭曲的皱笔线条,跳跃的苔点,以及近树上焦墨枯笔粗率的皴擦,呈现出一种令人不安与烦燥的情绪,或许这也正是作者想通过此画要表达出来的思想。然而整幅画面生气十足,一派苍郁神秀之感,也恰恰表明了元末的战乱纷争和王蒙矛盾心情的冲突。

然而现实中的王蒙虽然短暂小隐于黄鹤山,并自号曰黄鹤山樵。但是,他仍然热衷官场事务,曾被张士诚应聘为理问、长史。甚至,在元朝灭亡后的朱明王朝,任泰安(今属山东)知州厅事,与胡惟庸有交往;洪武十八年(1385)胡惟庸案发被捕,王蒙也受到牵连下狱,死于狱中。洪武年间的株连惩罚残酷,导致此画亦受到了损坏:原有题款被人剜去,很可能是收藏者惧怕受到胡惟庸案牵连,故将此破坏。因此,今天见到的题跋应该不是王蒙所题,而是后人所补,可能为项元汴题写。


             


             

明初中期此画被无锡大收藏家华夏(真赏斋)收藏,钤印有“华夏”、“真赏”;此时,该画首次被汪珂玉著录于《珊瑚网》中。后来,画作又从华氏家中流出,被项元汴收藏;项氏为大收藏家,先后在上钤印八方,如“项元汴印”、“项子京家珍藏”、“墨林秘玩”、“净因庵主”等。研究表明,董其昌曾短暂拥有此画,而后此画转让给徽州著名收藏家程季白;董其昌在程季白手中再次赏读画作时,留下了题跋“笔精墨妙王右军,澄怀观道宗少文。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倪云林赞山樵诗也。此图神气淋漓,纵横潇洒,实山樵平生第一得意山水,倪元镇退舍亦矣。庚申(1620)中秋日题于金昌门季白丈舟中。董其昌”。此诗实则是将倪云林赞王蒙诗作“临池学书王右军,澄怀观道宗少文。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稍微变化后题于画作上。随后,画作先后被吴升、耿昭忠、梁清标、安歧等收藏和著录,并分别留有钤印,如“苍岩”、“安氏仪周书画之章”等。清代,此画流入乾隆皇帝之手,乾隆皇帝题跋并钤印五方,包括最著名的“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等。清中期从宫廷流出的《青卞隐居图》又先后被李宗翰、狄学耕及其子狄葆贤、魏廷荣收藏,并钤印数方,如“李宗翰印”、“静娱室书画记”、“停云阁收藏印”等;期间得罗振玉、金城、陈宝琛、冒广生、叶恭绰和吴湖帆等人的题记。最终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藏入上海博物馆,结束了其颠沛流离的历史。


            



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一样,也有着六百余年的传奇,不论是挖款避祸,还是数易其主,亦或是以假乱真。与富春山作为多种艺术的母题类似,青卞山对诗画也有着丰富的艺术灵感。甚至,与多本《富春山居图》相同,也有多幅《青弁图》,除了上文提到的钱选、赵孟詈屯趺傻幕魍猓洳嗷嬗小肚噗屯肌贰董其昌曾泊舟青卞山下叹王蒙曰“能为此山传神写照”,故推崇王蒙《青卞隐居图》为“天下第一王叔明”;不知是青卞山的魅力,还是《青卞隐居图》的刺激,董其昌在为其折腰的同时,也有一争高下的意味。


             



王蒙画山水多表现隐居生活,其创造的“水晕墨章”,丰富了民族绘画的表现技法。他的独特风格,表现在用墨厚重、刻画秀润、构图稠密、写景和用笔极富层次变化、“纵横离奇,莫辨端倪”,同倪瓒的渴笔枯墨、景物空灵形成鲜明对比。画面表现上常用皴法,在董源、巨然基础上加以发展,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解索皴和牛毛皴,一是好用蜷曲如蚯蚓的皴笔,以用笔揿变和“繁”著称;另一是用“淡墨钩石骨,纯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绝无余地,再加以破点,望之郁然深秀”,“元明以来,善变者莫如山樵”,疏荡而不病于放、绵密而不嫌于弱,体现了典型元人山水风格的“松”、“糯”、“毛”。

除了倪云林赋诗、董其昌题跋等表达对王蒙山水画成就的认可和推崇外,诗、书、画俱佳的天才徐渭在《画与许史(许时许我摹黄鹤山人一幅)》中:“黄鹤山人好山水,要将狂扫换工描”,亦表达对王蒙山水画作的“俯首”,无法做到黄鹤山人那般的描绘,只好“将狂扫换工描”了;钱杜评其画曰“此翁胸具造化,落笔不顾俗眼,宜手倪元镇有抗鼎之誉也”(《松壹画忆》)。可见,《青卞隐居图》的历史高度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一致认可。而作为创作者的王蒙,亦因此奠定山水大家的历史地位。


                



                 

 

  



编辑:收藏狗

热门标签:
本文均为作者原创,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打赏作者 点赞(728)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推介作品
鉴赏交流

关注&咨询

园长微信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