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早期绘画里,人物画因其特殊的叙事性所赋予的教化功能,在绘画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宋元时期,文人画兴起并大行其道,山水画、花鸟画成为主流,人物画逐渐被边缘化。明清时期,人物画在绘画史的地位也不再显赫,但随着士人阶层的壮大,家族生活与信仰的形象化表达需求的增长,表现昭穆有序的祖宗画、内外和谐的行乐图、人神共享的吉庆画,以其“成教化、助人伦”“修身、齐家”的社会功能,延伸和普及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本次展览分由“敬祖——宗法礼制”“悦己——闲居雅集”和“享神——风俗信仰”三个部分,向大众再现明清时期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图式,以期让更多人了解人物画被赋予的社会意义以及它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敬祖——宗法礼制
祖先“形影”画作为中国古人的独特崇拜的一部分,其目的正如《秦氏家族祭祖像》题赞所言:“新传宗图,世代相继,不惟使祖宗之神灵有所式凭,而子孙之昭穆亦因是而(序)”。通过祖宗画,把中国民众“慎终追远”的信仰,真真切切地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祖宗画种类繁多,不仅有一代人的“形影”,也有几代人的“宗图”和整幅的牌位图。祖先“形影”的画面有强烈的秩序感,人物呈正向姿态,神情严肃,衣冠描绘细致。明清祖影绘制方式以“淡墨霸定”“底粉薄笼”为主,即先以淡墨勾勒面部轮廓,并以淡彩层层推进,局部再精细渲染。清代晚期,祖先“形影”又出现了变化,不仅描绘单个人物,有的还加上了山水画屏、童子侍女等,增添了些许文人气息,同时吸纳光影、透视等西方绘画技巧,呈现出更加写实与具象的面貌。
悦己——闲居雅集
行乐图通常是日常娱乐与休闲生活仪式化的“定格”。这一南北朝时期就出现的绘画主题,暗含四海无虞、社会安定与生活富足的创作背景与祈望,在明清时期十分流行。雅集是文人间凝聚情感、交流学术、传播思想的一种聚会形式,雅集图可说是更大规模的行乐图。
随着时代的变迁,行乐雅集图逐渐增加了反映世俗家居享乐生活的场景,由单纯的文人聚会图泛化到有各色人等参与的大聚会“合照”。丰富了题跋和布局画面的“道具”如精心选择的文房四宝、生活用具、盆景怪石等,这皆与画中人的身份气质密切相联,参与讲述画中人的品味和价值取向。在此过程中,文人们意欲取得内心的愉悦、与外部世界和谐共融之心理是一致的。
享神——风俗信仰
风俗人物和道释神仙画传统由来已久,其中不乏名留画史的杰作,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武宗元的《朝元仙杖图》等,凝结着中国人的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伦理情感与宗教情怀。明清以来,风俗人物和道释神仙画内容变得更加世俗化与多样化,增加了节庆、赐福、贺寿等从前不常见的题材,取材元素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反映了民众的“泛神信仰”,以及对人生美好、家国兴旺的祝福与情感寄托。
明清风俗人物画和道释神仙画与时俱进,在传承线描、敷色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观赏性与地域特色,体现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编辑:收藏狗
上一篇:中国山水画理中的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