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画博览园网-平台介绍
中国传统的“文人画”,特别注重“境界”的营造。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也就达到了“气韵生动”的目的。所谓“境界”,指的是书画家通过笔墨语言所创造的一种 气象,一种意境,一种格调,以及品赏者通过精神体验、主观感受而感受到的精神高度。
中国画从追求形似到追求神似,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两宋开始,画家又开始由神似, 向追求“灵性”转变。所谓“性”,就是“肇自然之性”,画出本然之“性”。画家和世界的关系,不是站在世界的对岸来看待世界、欣赏世界、描绘世界,而是回 到世界之中,把自己看成世界的一分子,世界的一切都与自己的生命密切相关。由此产生心灵的感悟,产生对世界的独特体验,便是心灵的境界、生命的境界。画家 所写,不是眼睛看到的景物,而是在瞬间生命体验中有所“发现”。心灵之境,是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境界。
中国文人画新解
以上,笔者对先贤对文人画的定义进行了释义,但只是提出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现就笔者的自已理解,定义如下,以求中国画史研究者及爱好者指正。
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失意文士,运用中国书画工具,择取中国画达意画科,贯穿禅学思想,抒发内心情志,不以商品为目的而为的画作。
善借绘事外艺,形成自我独特风格,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形成强大画家群体,傲立当代画坛,影响后世深远,且有别于民间画工绘画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绘画的中国画种之一。
现对上述定义诠释如下:
一、“文人画”亦称士大夫画,士夫画,两者是相通互名的,只是根据朝代不同而称谓不同;
二、“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这是指中国文人画的社会时代背景,它是封建社会时代的产物,并依据不同时代,文人画的发展也有一个从萌芽时期、初始形成时期、成熟时期、巅峰时期及消亡时期。这是定义“文人画”和探讨“文人画”产生发展的时代背景必不可少的。并对分析各时期文人画的特点意义尤为重大。
三、“失意文士”,这句话对定义“文人画”的主体“人”太重要了。它包含三层意思。首先是“人”,其次是“文人”, 第三是“失意文人”。且是特指第三种“失意文人”----失意的文人士大夫。
在封建社会中,失意文人所画的画叫文人画,这是区别文人画与其他画的重要要素之一。
这些失意文人,虽然失意的原因不同,如有的因科举制度屡考不第;有的因怀才不遇,抱负不能施展;有的因官途受措,或屡官屡措;有的因朝代更迭,守古不化;有的因寄人篱下,出气不畅;有的因皇宗亲室,复辟无门……总之,文人、文士、士夫、士宦们失意了,失意的原因千万种形式,但不得志,郁闷了,隐逸了,甚至埋名换姓了。失意了,这是共性的。
失意、郁闷是要发泄的,于是乎,失意文人们利用绘画发泄了。开始,单个泄、逐步泛散,由个人泄到群体泄,以至形成洪流,到清代早中期达到了高峰。
当然,有些得志文人看到洪流来了,有附庸风雅的,有另有图谋的,舞文弄墨几下,以显“雅士”风度。这些人虽然也属于文人,其画也是文人画的一部分,但不能成为文人画的主流。它相对于真正的文人画,不知浅薄多少。
还有一些文人画者,并虽学识十斗,按文人要素要求还非文人,但画出了文人画,有些甚至成为文人画代表人物,如明四家中的仇英,就是特例。从他的经历和成就看,他是在失意的文人堆里融合起来的,成就极其卓越,使他成为文人画界一种特例。
再有一些文人,一辈子有人随时给官,一辈子不做官,一辈子隐居山野、寺庙,游遍名山大川,一辈子“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这类人归属文人及文人画,并构成文人画队伍之背梁而当之无愧。
四、“运用中国书画工具”。由于中国画是用特殊工具和材料绘制的,这句话限制了文人画从使用的工具和材料上而成为中国画的一种。
五、“择取中国画达意画科”。因文人画是中国画的组成部分,它在绘画的内容或题材上,没有超出也不可能超出中国画的传统题材----山水、花鸟、人物,它是择取了中国画题材中最能表达文人们情志的部分画科,比如梅、兰、竹、菊等题材为内容的创作。这句定义,比起“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它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也好、花鸟也好、人物也好的一个交集。”要好理解并准确得多。首先,它没有把文人画与中国传统题材为内容的山水、花鸟、人物割裂开,“不与并列”是事实上的割裂。前文也谈到,文人画若不绘这些内容,还有什么内容可绘呢?当然也就不会达到以物传意、以意达志的文人画之精髓目的了。同时也解决了以往定义中“它是中国画大范围中山水也好、花鸟也好、人物也好的一个交集”霉涩难懂的概念。
至于“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所区分”,笔者认为,既然“不在区分”也就没有概括的必要了。
六、“贯穿禅学思想”。笔者从文人画萌芽时期的汉代起,追逐到清代以至近现代(虽然近现代文人画已进入消亡期,以后还将论述),始终贯穿着禅学思想。如张衡著名的科学论著《灵宪》中把宇宙最初的一段精气称为“溟滓”,视为道之根。 到清代文人画步入巅峰时期,巅峰时期的巅峰人物朱耷,由践道(入道)到悟道者,再到悟明道者(出道),都始终贯穿儒、释、道中的禅学思想,并把这种思想潜植于绘画之中,形成一种中国画中特有的带有禅学思想的文人画。
七、“抒发内心情志”。这句话,也是文人画定义中尤其重要的内容。诗言志,画亦言志。失意后的文人们为了表达泄愤内心深处情怀志向,或隐讳、或直露;或工、或写;或泼或洒;或山水或花鸟;或简括或繁复(主要以简括为主),或痴或癫;或书画结合,或诗、书、画、印一体,不具形式,任意挥洒,以泄胸臆为快,以言情志为宗。
八、“不以商品为主要目的”。这又是文人画区别其它画种一条新标准。
纵观文人画的形成发展,在萌芽、起始、形成、成熟、包括巅峰时期的前中期,文人画的功效主要是“情趣”、“言志”、“泄愤”、“表达文人情怀”。最具代表性人物徐渭、朱耷有时也曾因解决些温饱问题卖过画,但文人们的清高、高洁志向始终占据主流。只到清中期扬州十八怪的兴起,“情志”、“泄愤”仍占上风。随着海派、岭南派的兴起,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商品味逐渐代替了文人画的精髓,文人画也不再成为一个中国画坛的重要流派而存世,而是逐渐消亡。
上述八条,是笔者对文人画最新定义的基本诠释。但作为中国画之一种还需具备第二段所述内容。
首先:“善借绘画外艺。”文人画的作者们,个个才高八斗,学识渊博,或终身为仕,或亦士亦官,或半官半隐,或终身隐士……无论何种身份的表现形式,皆因多种因素,特别是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审时度势、勇于变革,尤如链条一样,一环一环地将文人画继承发展下来。如王维首创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张彦远倡导了“书画同体”和“逸士高人画”;苏轼提倡的“士夫画”和“以书入画”(当然这也不排除有绘画技不如人,以书法长处取代绘技不足之短处的嫌疑);元代诗、书、画、印融为一体;青虅、白阳的写意花卉;到朱耷泼、写结合的大写意花鸟等,都是善借绘画外其他艺术或对绘画本身大胆变革的探索实践,且把文人画一浪接一浪地推向巅峰。
其次,“形成自我风格“。文人画经过萌芽、初始形成、成熟和巅峰几个阶段后形成了文人画的特有风格,那即是:一简、二雅、三拙、四淡、五偶得、六纵奇的艺术风格。
因为文人画是中国画种之一,在风格形成过程中或本身的风格中带有院体或其它画种痕迹,这正是各种画派相互影响的结果。如在文人画特点的“简”中,也吸取“马一角”、“夏半边”等,使其不能独善其身。但这并不影响它独有的独特艺术风格。
第三,“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文人画从汉唐的萌芽时期到明代的成熟时期,才完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即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和“文人画”论。虽然它具有“贬北扬南”、“文人画”论逻辑混乱的问题,但毕竟对文人画的形成提供和完善了其理论体系,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第四、“形成强大画家群体,傲立当代画坛,影响后世深远”。三句一并叙述。汉唐、两宋的宗炳、王维、张彦远、苏轼、米氏父子等,虽都为文人画创立和形成做出重大贡献,但那时还没有形成一个文人画画家队伍强大群体。直到元代赵孟頫、高克恭和元“四家”的出现及明代吴门四家,青虅、白阳,董其昌的出现,清代“四王”特别是“四僧”、扬州八怪的湧来,逐渐形成浩浩荡荡的文人画家大军,占据并主导了当代的画坛,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至今仍有一些“散兵游勇”还孜孜不倦的追随其后。
第五、“有别于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绘画和民间画工绘画”。这条,延用了原定义。但有一点要说明,尽管文人们将“马一角”、“夏半边”等引入了文人画(其它文人画风格部分照样有此现象),它并没有改变马夏为院体画家事实,依据其他定义规范,也没有(也没必要)将其列入文人画画家队伍中来。
第六、“中国画种之一”。这样一划定义,使过去的文人画定义摆脱了:“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并列”、“它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交集”而造成的“逻辑混乱、深奥不易解”、“解忧排惑”和“不把文人画当作筐,谁人需要往里装的尴尬局面”。
前述八条和后述六条,共同构成了蔡斯对文人画定义最新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