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九天开出一成都”,成都素有“天府之国”美誉,是全国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中国十大古都”。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成都通过长江水道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以海纳百川之态,荟萃八方文化。从古蜀国的三星堆到金沙文化遗址,从唐代的胡人音乐舞蹈到历史上多次出现的“移民潮”,随处可见成都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互鉴的影子。
伴随着不断提升的世界文化影响力,成都正以独特的文化禀赋走入全球视野。神秘的三星堆—金沙文明、绚丽的非遗文化,已经让成都成为国外游客的心头好;武侯祠、杜甫草堂、都江堰等名胜古迹是日韩游客来华常去的景点。
三国、蜀锦蜀绣、大熊猫……一张张“成都名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将焕发新生,在东亚乃至全球掀起新的时尚潮流。
大熊猫
杜甫草堂
二
助力成都争创,各大博物馆、图书馆各出“奇招”
(一)金沙遗址博物馆:厚植天府根源,助力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无论是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明,还是历史上多次出现的“移民潮”,以及当下的现代化都市,古往今来,成都文化一直都在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
金沙遗址博物馆展区
作为成都城市历史的开端,金沙遗址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为营造浓烈的氛围,金沙遗址博物馆充分利用馆内外公共空间,在陈列馆、游客中心等显著位置张贴宣传海报、设置展示牌,加大对创建“东亚文化之都”的宣传力度。
金沙遗址博物馆
(二)成都博物馆:用多个展览,助力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走进成都博物馆,无论是馆外LED大屏,还是馆内各层的电子屏幕,随处可见“东亚文化之都”的宣传资料。
除此之外,成都博物馆作为成都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在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也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5年,成都博物馆与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签订了《学术文化交流协议书》,在博物馆运营、活动、研究学者交流等方面开展长期深入的合作。
2020年,成都博物馆联合东莞展览馆于成都博物馆三层临展厅举办了“竞妍——清代中日伊万里瓷器特展”。展览以“中日文化交流与融合”为主题,回溯中日伊万里瓷器争芳竞妍的百年历程,展现300多年前中日文化与技术的交流与碰撞、创新与超越。作为成都博物馆在2020年后疫情时代引入的首个新展,展览充分发挥促进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的作用。伊万里市市长深浦弘信就展览向成都博物馆特别发来贺信,高度赞扬成都博物馆是市民的“心灵之家”。
(三)成都武侯祠:依托三国文化,助力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三国时期是中国极为特殊又具典型意义的时代,而《三国演义》堪称中国文化对日、韩等东亚国家影响的代表作。如日本学者大木靖等指出:“在日本,《三国志》最为人们所喜爱,拥有最广泛的读者。”韩国学者郑东国也说:“《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韩国如同在中国一样,也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能传诵的程度。”
武侯祠红墙走廊
为助力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作为文化成都经典名片,同时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成都武侯祠充分利用内部媒体资源和外部传媒渠道,在文物区和锦里等区域通过张贴海报、搭建展架、开展“主题墙签名活动”等推广方式,营造浓厚创建氛围,扩大成都文化影响力,展示武侯祠文化魅力。
武侯祠
(四)杜甫草堂:弘扬诗圣精神,助力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纵览诗史长卷,诗圣杜甫,蜚声寰宇,不仅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诗歌财富,更对汉文化圈东亚各国的古代诗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四川省杜甫学会会长张志烈曾在韩国大邱召开的东亚人文学会第十一届国际学术大会开幕式上说道:“杜甫是中国的杜甫,也是世界的杜甫。杜诗文化是东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东亚文化的亮点所在。”
杜甫草堂
杜甫与他的诗歌一直深受日、韩人民的喜爱。韩国高丽大学教授郑载喆曾表示:“在韩国初中和高中的课本中,收录了杜甫的《春望》等诗作,所以只要是中学毕业生,都知道杜甫。”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吉川幸次郎也多次为杜甫点赞,直言杜诗在日本民众心中处于典范地位。这些年来,杜甫的诗歌还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足见杜诗与杜甫文化的魅力。
杜甫草堂博物馆作为中国同东亚各国文化交流的桥梁,也将进一步扬起以杜甫精神为内涵的旗帜,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杜甫草堂“正门
(五)成都隋唐窑址博物馆、成都图书馆及成都画院:
此外,为营造创建“东亚文化之都”的浓厚氛围,成都隋唐窑址博物馆在展馆多处摆放宣传海报和展板,数字化大屏循环播放成都城市宣传图片;博物馆志愿者队伍自发组织学习相关知识;讲解员热情讲解,带领游客领略天府文化的魅力。
同时,成都图书馆在大厅内也通过电子屏幕滚动宣传、摆放门型展架、kt板,张贴宣传海报等形式,加大对创建“东亚文化之都”的宣传。
子屏幕滚动宣传、摆放门型展架、kt板,张贴宣传海报等
成都画院也通过张贴宣传海报、电视墙滚动播放电子海报和微信公众号专题宣传等方式,来助力“东亚文化之都”创建工作。
成都画院也来助力“东亚文化之都”
编辑:收藏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