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画第一届博览会剧透三
林筱之——中国文人画消亡过度期的最后守望者
写在林老书画特展之际
蔡斯
林筱之老邮来的由文物出版社新出版发行的《林筱之书画集》,是专为中国文人画博览园第一届博览会送上的一份厚礼,放置案头已月余,翻阅数次,反复思衬着为此写点什么以表谢意。
时间一天天溜过,头脑中的这一念想变为文字的夙愿仍未半点进展。
再次翻看林老书画集,简历、艺术成就和前言,仍是百度网上重复的寥寥数语。“1928年出生,南京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林散之书画院荣誉院长”等极少的几个头衔。惜墨如金,少之又少。
谈艺术成就,亦是简单:其父及书画大师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这是客观存在无法摆脱的光环);三岁识字,五岁从父学书画,得其教导和熏陶;其后师从当代水墨大家黄宾虹先生,侍奉左右,问学甚勤,恭谨受教,得其真传;1948年在杭州华东美术学院读书时,受校长潘天寿、教授郑午昌奇而重之,且有潘、郑二人题识:潘题:“昌午仁弟拟古之作,笔力浑厚,墨色深沉,至为难得”。郑亦题:“临古之作以似而不似为妙,昌午颇有得处”;经过60多年的学习,画临黄之久、渐江、石涛诸家,书学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李北海,与乙瑛、曹全诸碑,皆有涉猎,后书颇似其父,气势平稳,书风秀逸,笔间古藤,内含灵气;六十多岁后,广游名山大川,遍及新疆、四川、广东、浙江、山东、安徽、福建等十余省,行程数万里,归来悉心创作,他胸有丘壑,洒脱不拘,运笔老辣深厚。用墨苍润,重用水墨,黑白得体,遍局空灵,用传统笔墨写山河新貌,抒时代之情,不离法度,既有黄老遗法,亦有散翁意趣,师法自成一家。
林老作为当代著名书画大家,大师门人,草圣后人,这样的简之又简的简历,这样的寥寥数语的艺术成就概括,笔者的确是太惜墨如金了,这在当代世风世俗下,显得与世不甚“和谐”。
但细思林老这极简的简历与艺术成就小结,跨度恢宏,内容丰富,可塑性极强,它高度概括了林老近百年来的艺术生涯,与他九十四年来“谦虚好学,平易近人,淡泊名利,醉心艺术”的人生轨迹画像,又是高度吻合,极其相像。
窥视林老书画艺术生涯,亦不外乎家传、师承、师古和师造化四部分。
“三岁识字。五岁从父学书画”。出生于草圣家庭的林老是幸运的,从幼年即得到家父的阳光雨露普照滋润,一直到二十一岁入杭州华东美术学院读书时,由其父引荐,师黄宾虹学画止,主要是师承家学,在家父的引领下,直入书法、绘画殿堂,或许因此减少了他艺术征途的很多弯路,致使得以快速的进步成长。
林筱之老的青少年时期,又是在战乱中成长的,长期的社会动荡,流离他乡等不稳定的生活环境,以及家父两次拒绝“出仕”经历的文人风骨,也会对他心灵上产生巨大的震动和撞击,致使他追求平稳生活,追求艺术的不断进步,有着炽热的渴望,正如他所作诗云:“草草百年有限生,小楼寂静辨风声,春来冬去忙何事,不为浮名为性灵”。又诗曰:“我乃乌江一小知,未承家学负所期;不求显达不随俗,但避锋芒但避奇;窗下闲临谭度画,灯前畅读香山诗;锥沙欲透张张纸,满目残阳铺水时”。
黄宾虹大师,是近现代中国文人画这一中国绘画艺术随封建帝制消亡后的过渡期,以师古、师造化,开拓进取、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之路的杰出代表,是中国文人画特别是山水画在消亡谢幕期的一座高峰,也可喻为文人画作为中国画的画系之一,消亡前的回光返照。
林筱之老在1948年拜黄宾虹大师门下,侍奉左右,问学甚勤,恭谨受教,得其真传。
林散之老,30岁时曾经前往上海随黄宾虹学习绘画,及其长寿终生的习练,虽然在书画的赞誉上以书掩画,但他以书入画,师古、师自然,亦形成用笔洒脱,遒劲有力,水墨淋漓,老辣简谈的画风;他的书法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终成现代书坛草圣。
林家二老同师宾老,这也成为画坛一绝。
林筱之老在继承宾老及家父书画风格技巧的同时,即“既有黄老遗法、亦有散翁意趣”,但他并未囿于二老的书画风格,一生注重艺术家的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的修炼,九十多年,笔耕不缀,如今已九十四岁高龄,仍然坚持挥笔、泼墨,强身健体。近百年修行,终成他的绘画胸有沟壑,洒脱不拘,老辣深厚,用墨苍润,黑白得当,布局空灵的画风;书法亦是气势平稳、书风秀逸、笔间古藤、内含灵气,就像千年古瓷器,蕴润秀美,引人入胜。
林筱之老是现代、当代继承、传扬、中国文人画为数不多的健在者,亦是中国文人画在消亡过渡期的最后的耕耘者、守望者!
祝林筱之老爷子健康长寿!
愿林老——中国文人画最后的守望者为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
蔡斯
2021.11于成都
编辑:收藏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