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文人画博览园

博园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博园动态
啾啾啯啯——齐白石信手草虫鸣遍博览园
来源:中国文人画博览园      作者:超级管理员      浏览量:349    日期:08-31

齐白石馆

当前位置:首页 >>


        齐白石馆

当前位置:首页 >> 园厅设置 >> 齐白石
啯嘓啾啾——齐白石信手草虫鸣叫博览园
来源:中国文人画博览园      作者:超级管理员      浏览量:4    日期:08-31


           

     “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齐白石


                                                 图片

而在齐白石的画中,草虫却成为了真正的主角与视觉中心。不仅种类繁多,刻画入微,更是独创“兼工带写”的画法,将浓墨重彩的大写意与细致入微的精细描写完美结合,超越了前人,使草虫画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图片


齐白石画工笔草虫的时间,大约始于19世纪80年代,止于上世纪30年代初。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上游的,他几乎无所不画,还曾立下豪言:“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很难统计他一生究竟画了多少种草虫。


1
爱捉蜻蜓、扑蝴蝶的阿芝



图片

现存齐白石最早的草虫作品,为师父胡沁园夫人所绘《花卉蟋蟀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能将小小的虫子画得这么出神入化,齐白石一定不是五十多岁才观察到这些虫子的性格的。在他被称为阿芝的童年,在湖南湘潭那个山清水秀的农村,迎着风奔跑在山间地头的小男孩,虫子是他们最好的朋友。


                                                  图片


在《白石老人自述》中齐白石自己回忆:“那时令弟仲葛、仲麦,还不到20岁。暑假放假,常常陪伴我,活泼可爱。我看他们扑蝴蝶、捉蜻蜓,扑捉知了,都给我作了绘画的标本。”


这些基因是泥土里的,是中国人说的地气儿。


图片

蔬果草虫


所以你一定要看到齐白石笔下的地气儿,那种和泥土的联系,那种对一草一木一花一虫生命的完全尊重。


童年的阿芝,一直住在齐白石心里。



2
爱养虫、勤写生的齐白石

图片



齐白石曾说,画虫“既要工,又要写,最难把握”,又说:“凡画虫,工而不似乃荒谬匠家之作,不工而似,名手作也。”齐白石画虫绝非凭空想象,而是来自于他自己亲眼所见。


图片

工笔草虫


齐白石的忘年好友黎锦熙在《齐白石年谱》1902年一节中提到:


“辛丑(1901)以前,白石的画以工笔为主,草虫早就传神。因为他家一直养草虫——纺织娘、蚱蜢、蝗虫之类,还有其他生物,他时常注视其特点,作直接写生的练习,历时既久,自然传神。”


图片

贝叶草虫


另一位朋友龙龚在《白石传略》中也提到齐白石曾经养过许多昆虫,且进行了相当多的写生:


“从1909年到1919年十一年,速写的或工细的画在毛边纸上的画稿,最少也在一千张以上。每个画稿都不出一张信纸大,有的画几只虫,有的画一只鸟,有的甚至是打乱了的花瓣或折下来的树叶,每一张都附记月日,作些题识。”


图片

贝叶蝉


正是通过不断地观察、写生、琢磨,才有了后来的信手拈来。试想想,若没有那一千多张的写生稿,也不会有后来令人惊绝的白石草虫。


图片

齐白石笔下的草蜻蛉与真实的草蜻蛉对比


图片

齐白石笔下的天牛和真实的天牛对比


图片

齐白石笔下的蝈蝈和真实的蝈蝈对比


图片

齐白石笔下的蛾子和真实的蛾子对比


图片

齐白石笔下的蝉与真实的蝉对比




3
有天赋、有创新的技术派



中国传统绘画中很少有表现正透视的形象,齐白石没有学过西方的素描,但他笔下的很多草虫却符合西方的透视规律,特别是北京画院收藏的一只正面的灶马(虫名)。


                                           图片

灶马(局部)齐白石托片纸本设色 33.5cm×31.5cm 无年款北京画院藏


一只仅盈寸的灶马,具有高难度的透视关系,齐白石却在纸上将一只与观众直视的灶马画活了,似乎稍有动静,它就会一跃而起,跳到你的面前。


                                                    图片

真实的灶马摄影照片


齐白石在画草虫上的许多创新与运用,也是一般画家难以做到的。常人画得细,很容易腻和板,甚至将草虫画成僵死的标本而无生气,而齐白石所画则是在精细中求生机,严谨处富变化。


图片

蝉 齐白石 30.5cm×30.5cm 无年款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如他画蜻蜓翅膀上的网纹,用笔有轻重浓淡变化,增加了翅膀的动感;画水中草虫的长足,一笔瘦硬的线条及画出了长足的挺拔表现出关节的结构。


图片图片图片


他注重质感的表现,蜻蜓、蝉、蜂类甚至蝗虫的翅膀画得很透明,蝴蝶和蛾子的翅膀画的通体蓬松通透,有一触即掉得质感。


                                   图片

草虫


这些当然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的,一笔笔都积淀着他数十年的绘画功夫和学养。




4
爱生灵、有绝活的练家子


图片

花卉草虫 册页



齐白石一生画的草虫品种非常丰富,多达数十种。不仅有蜻蜓、蝴蝶、蝉、蜜蜂、蝈蝈、蚂蚱、螳螂、蟋蟀、天牛、蛾、蝼蛄、蝗虫、灶马、蜘蛛、水蝽,甚至还有蟑螂和苍蝇。


图片

工笔草虫


蟑螂和蝇这类不洁之虫,以前是很难入画的,但齐白石将它们描绘入画,观者并没有产生污秽感,反而画得生动自然。


图片

工笔草虫


当然,齐白石也画那些美丽的昆虫,蝴蝶、蜻蜓、蝉和蜜蜂他画得最多,他画《荔枝蜻蜓》《雁来红蝴蝶》《枫叶秋蝉》《藤萝蜜蜂》,令人赏心悦目。蝈蝈、蚂蚱、螳螂、蟋蟀也是他爱画的,他画《葫芦蝈蝈》《凤仙花蚂蚱》《稻穗螳螂》《豆角蟋蟀》,生活气息很浓。


图片

花卉草虫册页


北京自然博物馆昆虫分类学教授刘思孔,看了齐白石工虫画后说:


“画中的昆虫,如果细分可能有近百个种类,像他画的蝗虫,就有稻蝗、飞蝗、车蝗等。国画中如此多的虫子形象,能让研究昆虫分类学的人一下子看出画的是什么。他画的菜粉蝶,翅脉非常逼真。画的螳螂捕蚂蚱,螳螂正准备出击的形态也非常准确。这工夫让人无比佩服。”


图片

莲蓬蜻蜓







5
已出门、不补虫的傲娇派




现在很多书画家常常遇到有人索书法、索画的经历,那些人认为:不就几个字吗?不就一幅画吗?对书画家来说,是很简单的事吧!


图片

1921年作 秋卉秋虫


我们这里先来看一张齐白石著名的润格。其中提到:已出门之画,回头补虫不应。


                          图片


为什么呢?因为补一只虫,不是那么简单的。


齐白石弟子胡佩衡曾在《齐白石画法与赏析》中回忆其画虫过程:


“画工笔草虫先要选稿,从写生积累的草虫稿中找出最动人的姿态,然后把无关的部分去舍加工,创造出精炼而生动的艺术形象来……细看草虫‘粗中带细,细里有写’,有筋有肉,有皮有肉,非有数十年粗细写生功夫是画不到。”


图片

白菜草虫


看完这些,再对比齐白石对草虫画付出的心血,您还觉得补一只虫简单吗?作一幅画容易吗?





6
写意,而后复写生的大师


图片

此册之虫,为虫写工致照者故工,存写意本者故写意也。三百石印富翁记。【钤印】木人(朱文)




因为是“绝活”,老人的草虫画自然大受欢迎,但到老年时,齐白石老眼昏花,再画这种工细作品,有些苦不堪言。更重要的是,这样细致的工笔,不能抒发他的本来心性。在《白石诗草》中,他说:“余平生工致画未足畅机,不愿再为。”


图片

1935年作 花卉草虫 册页


他也时时感到两种画法的矛盾,以及达到形神俱似的难度。在1922年的日记中写道:“大墨笔之画,难得形似;纤细笔墨之画,难得神似。此二者余尝笑昔人,来者有欲笑我者,恐余不得见。”


图片

草虫


“ 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能神形俱见,非偶然可得也。” 


后来,他的工虫画反复经过“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的过程,最终达到“形神俱见”的高度,他的工笔草虫虽极写实,却不是死的标本,充满生机与活力。


图片

草虫


最终,他将工虫与大写意花卉结合起来,创立了“工虫花卉”的独特样式,一粗一细,一动一静,结合的让人心动。


图片

草虫集 册页


图片

草虫图 册页


图片

兰花草虫


图片

红叶草虫



图片

草虫两幅


图片

草虫雁来红


图片

1951年作 枇杷虫草


图片

大耋多寿


图片

多子


图片

工笔草虫


图片

高官耋坐图


图片

葫芦草虫


图片

葫芦小虫


图片

兰花草虫


图片

葡萄蚱蜢


图片

牵牛草虫


图片

牵牛蜻蜓


图片

清乐何如


图片

蜻蜓


图片

秋粮


图片

丝瓜小蜂


图片

万事不如把酒强


图片

玉簪草虫

         孩子暑假哪里去?《中国文人画博览园》

                   注:来自网络,仅供公益游览。如有商用,请征得原作者许可。

     “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齐白石


                                                 图片

而在齐白石的画中,草虫却成为了真正的主角与视觉中心。不仅种类繁多,刻画入微,更是独创“兼工带写”的画法,将浓墨重彩的大写意与细致入微的精细描写完美结合,超越了前人,使草虫画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图片


齐白石画工笔草虫的时间,大约始于19世纪80年代,止于上世纪30年代初。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上游的,他几乎无所不画,还曾立下豪言:“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很难统计他一生究竟画了多少种草虫。


1
爱捉蜻蜓、扑蝴蝶的阿芝



图片

现存齐白石最早的草虫作品,为师父胡沁园夫人所绘《花卉蟋蟀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能将小小的虫子画得这么出神入化,齐白石一定不是五十多岁才观察到这些虫子的性格的。在他被称为阿芝的童年,在湖南湘潭那个山清水秀的农村,迎着风奔跑在山间地头的小男孩,虫子是他们最好的朋友。


                                                  图片


在《白石老人自述》中齐白石自己回忆:“那时令弟仲葛、仲麦,还不到20岁。暑假放假,常常陪伴我,活泼可爱。我看他们扑蝴蝶、捉蜻蜓,扑捉知了,都给我作了绘画的标本。”


这些基因是泥土里的,是中国人说的地气儿。


图片

蔬果草虫


所以你一定要看到齐白石笔下的地气儿,那种和泥土的联系,那种对一草一木一花一虫生命的完全尊重。


童年的阿芝,一直住在齐白石心里。



2
爱养虫、勤写生的齐白石

图片



齐白石曾说,画虫“既要工,又要写,最难把握”,又说:“凡画虫,工而不似乃荒谬匠家之作,不工而似,名手作也。”齐白石画虫绝非凭空想象,而是来自于他自己亲眼所见。


图片

工笔草虫


齐白石的忘年好友黎锦熙在《齐白石年谱》1902年一节中提到:


“辛丑(1901)以前,白石的画以工笔为主,草虫早就传神。因为他家一直养草虫——纺织娘、蚱蜢、蝗虫之类,还有其他生物,他时常注视其特点,作直接写生的练习,历时既久,自然传神。”


图片

贝叶草虫


另一位朋友龙龚在《白石传略》中也提到齐白石曾经养过许多昆虫,且进行了相当多的写生:


“从1909年到1919年十一年,速写的或工细的画在毛边纸上的画稿,最少也在一千张以上。每个画稿都不出一张信纸大,有的画几只虫,有的画一只鸟,有的甚至是打乱了的花瓣或折下来的树叶,每一张都附记月日,作些题识。”


图片

贝叶蝉


正是通过不断地观察、写生、琢磨,才有了后来的信手拈来。试想想,若没有那一千多张的写生稿,也不会有后来令人惊绝的白石草虫。


图片

齐白石笔下的草蜻蛉与真实的草蜻蛉对比


图片

齐白石笔下的天牛和真实的天牛对比


图片

齐白石笔下的蝈蝈和真实的蝈蝈对比


图片

齐白石笔下的蛾子和真实的蛾子对比


图片

齐白石笔下的蝉与真实的蝉对比




3
有天赋、有创新的技术派



中国传统绘画中很少有表现正透视的形象,齐白石没有学过西方的素描,但他笔下的很多草虫却符合西方的透视规律,特别是北京画院收藏的一只正面的灶马(虫名)。


                                           图片

灶马(局部)齐白石托片纸本设色 33.5cm×31.5cm 无年款北京画院藏


一只仅盈寸的灶马,具有高难度的透视关系,齐白石却在纸上将一只与观众直视的灶马画活了,似乎稍有动静,它就会一跃而起,跳到你的面前。


                                                    图片

真实的灶马摄影照片


齐白石在画草虫上的许多创新与运用,也是一般画家难以做到的。常人画得细,很容易腻和板,甚至将草虫画成僵死的标本而无生气,而齐白石所画则是在精细中求生机,严谨处富变化。


图片

蝉 齐白石 30.5cm×30.5cm 无年款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如他画蜻蜓翅膀上的网纹,用笔有轻重浓淡变化,增加了翅膀的动感;画水中草虫的长足,一笔瘦硬的线条及画出了长足的挺拔表现出关节的结构。


图片图片图片


他注重质感的表现,蜻蜓、蝉、蜂类甚至蝗虫的翅膀画得很透明,蝴蝶和蛾子的翅膀画的通体蓬松通透,有一触即掉得质感。


                                   图片

草虫


这些当然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的,一笔笔都积淀着他数十年的绘画功夫和学养。




4
爱生灵、有绝活的练家子


图片

花卉草虫 册页



齐白石一生画的草虫品种非常丰富,多达数十种。不仅有蜻蜓、蝴蝶、蝉、蜜蜂、蝈蝈、蚂蚱、螳螂、蟋蟀、天牛、蛾、蝼蛄、蝗虫、灶马、蜘蛛、水蝽,甚至还有蟑螂和苍蝇。


图片

工笔草虫


蟑螂和蝇这类不洁之虫,以前是很难入画的,但齐白石将它们描绘入画,观者并没有产生污秽感,反而画得生动自然。


图片

工笔草虫


当然,齐白石也画那些美丽的昆虫,蝴蝶、蜻蜓、蝉和蜜蜂他画得最多,他画《荔枝蜻蜓》《雁来红蝴蝶》《枫叶秋蝉》《藤萝蜜蜂》,令人赏心悦目。蝈蝈、蚂蚱、螳螂、蟋蟀也是他爱画的,他画《葫芦蝈蝈》《凤仙花蚂蚱》《稻穗螳螂》《豆角蟋蟀》,生活气息很浓。


图片

花卉草虫册页


北京自然博物馆昆虫分类学教授刘思孔,看了齐白石工虫画后说:


“画中的昆虫,如果细分可能有近百个种类,像他画的蝗虫,就有稻蝗、飞蝗、车蝗等。国画中如此多的虫子形象,能让研究昆虫分类学的人一下子看出画的是什么。他画的菜粉蝶,翅脉非常逼真。画的螳螂捕蚂蚱,螳螂正准备出击的形态也非常准确。这工夫让人无比佩服。”


图片

莲蓬蜻蜓







5
已出门、不补虫的傲娇派




现在很多书画家常常遇到有人索书法、索画的经历,那些人认为:不就几个字吗?不就一幅画吗?对书画家来说,是很简单的事吧!


图片

1921年作 秋卉秋虫


我们这里先来看一张齐白石著名的润格。其中提到:已出门之画,回头补虫不应。


                          图片


为什么呢?因为补一只虫,不是那么简单的。


齐白石弟子胡佩衡曾在《齐白石画法与赏析》中回忆其画虫过程:


“画工笔草虫先要选稿,从写生积累的草虫稿中找出最动人的姿态,然后把无关的部分去舍加工,创造出精炼而生动的艺术形象来……细看草虫‘粗中带细,细里有写’,有筋有肉,有皮有肉,非有数十年粗细写生功夫是画不到。”


图片

白菜草虫


看完这些,再对比齐白石对草虫画付出的心血,您还觉得补一只虫简单吗?作一幅画容易吗?





6
写意,而后复写生的大师


图片

此册之虫,为虫写工致照者故工,存写意本者故写意也。三百石印富翁记。【钤印】木人(朱文)




因为是“绝活”,老人的草虫画自然大受欢迎,但到老年时,齐白石老眼昏花,再画这种工细作品,有些苦不堪言。更重要的是,这样细致的工笔,不能抒发他的本来心性。在《白石诗草》中,他说:“余平生工致画未足畅机,不愿再为。”


图片

1935年作 花卉草虫 册页


他也时时感到两种画法的矛盾,以及达到形神俱似的难度。在1922年的日记中写道:“大墨笔之画,难得形似;纤细笔墨之画,难得神似。此二者余尝笑昔人,来者有欲笑我者,恐余不得见。”


图片

草虫


“ 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能神形俱见,非偶然可得也。” 


后来,他的工虫画反复经过“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的过程,最终达到“形神俱见”的高度,他的工笔草虫虽极写实,却不是死的标本,充满生机与活力。


图片

草虫


最终,他将工虫与大写意花卉结合起来,创立了“工虫花卉”的独特样式,一粗一细,一动一静,结合的让人心动。


图片

草虫集 册页


图片

草虫图 册页


图片

兰花草虫


图片

红叶草虫



图片

草虫两幅


图片

草虫雁来红


图片

1951年作 枇杷虫草


图片

大耋多寿


图片

多子


图片

工笔草虫


图片

高官耋坐图


图片

葫芦草虫


图片

葫芦小虫


图片

兰花草虫


图片

葡萄蚱蜢


图片

牵牛草虫


图片

牵牛蜻蜓


图片

清乐何如


图片

蜻蜓


图片

秋粮


图片

丝瓜小蜂


图片

万事不如把酒强


图片

玉簪草虫

         孩子暑假哪里去?《中国文人画博览园》

                   注:来自网络,仅供公益游览。如有商用,请征得原作者许可。


编辑:收藏狗

热门标签:
本文均为作者原创,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打赏作者 点赞(349)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推介作品
鉴赏交流

关注&咨询

园长微信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