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仝《溪山晚霁图》?
蔡斯
一幅被草草切过四周边沿,且被千年岁月折磨的奄奄一息、残破不堪,发黄中带棕褐色的精美山水画,吸引了笔者目光。画的背面,几经反复多次背衬着厚厚纸张,并钤有两方印章,一方为陈西吾印;一方为“ 售卖此画即是偷盗”。纸本,水墨无着色。左上题七决一首:“溪山晚霁:山色苍苍落日斜,暮烟深处两三家。沧波杳杳无人渡,撑个扁舟看晚霞。”笔者眼睛一亮,难道是五代关仝《溪山晚霁图》?
关仝约907-960年,又名童或同(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记述“王文康家图上题云童”),五代后梁长安人,工画山水,早年师从荆浩,刻意力学,几至废寝忘食,逐自成一家。郭若虚赞道:“有出蓝之美,驰名当代,无敢分庭。”
五代十国,时局动荡,政权更迭。但作为继承文明和审美品格的绘画艺术,仍拥有着晋唐以来的深厚文化积淀,底蕴深厚,传承延续,并涌现出了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众星璀璨的大气象。
自五代起中国山水分以荆浩、关仝代表的“北方派”和董源、巨然代表的“南方派”。在这个时期,绘画的基本技法、构图样式及绘画理论趋于成熟,产生了不少经典的旷世佳作。董源与巨然为师承关系,以细润画风描绘江南风光;荆浩与关仝为师承关系,关仝是荆浩的入门弟子。他刻苦用功深得荆浩笔墨之法,将其师开创的全景山水以及勾、皴 、擦、染、点的山水画技能推向了更加成熟,并力逾其师。后人将关仝的山水画称作“关家山水”。关仝晚年成就,教之荆浩更能青出于蓝,是荆浩画派的有力继承者,与荆浩并称“荆关”。然而,郭若虚在评论荆浩与关仝的山水画时,对关仝更赞誉有加:“关仝虽师荆浩,青出于蓝也”。
在“三家山水” 中“关家山水”也位列前茅。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论及画山水时论道:“画山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寺,百代标程。”“然藏画者方之三家,犹诸子之于正经关(关仝)”。在郭若虚看来,“三家山水”中“关家山水”尤为至美。
此幅《溪山晚霁图》是否是关仝小幅精品之作?此画,纸本水墨,纵30.5CM、横41CM。此图一改以往大副全景式构图方式,采用平远与高远相结合的手法,以平远为主,右上方四分之一突出山峰为主峰,右侧连接一次高峰至画边沿,主峰兀突至山腰处分别向左延伸出两条曲折而较平缓的山脊,中景的一条伸至左画沿,远景的一条,渐淡渐远。中间被杳杳苍波隔断。近景画面一条从画面左侧至右侧画的较宽的成“Z”形将山脊隔开。
左侧近景是一块平缓山石地带,靠边处有一凉亭,中间有三棵杂木树,两棵已无叶,一棵中部叶茂,枝稍枯萎。右侧岸不远处有一叶小舟立一船工,昂首翘望远方。溪水右上方两堆石上生长数棵茂密树木,有的枝叶繁密,有的枝叶干枯。再远处数间茅屋立于山间。在主峰与次峰的山间处及主峰向远处伸出的山脊处,几抹淡淡的浅墨勾画几座山峰,使画面更显空旷幽远。画面的左上角,用苍劲楷书题诗一首“溪山晚霁:山色苍苍落日斜,暮烟深处两三家,沧波杳杳无人渡,撑个偏舟看晚霞。”咫尺之间画家将深秋雨后,山色苍茫,落日衍山,晚霞映天,炊烟袅袅,溪水杳杳,偏舟静静,悠闲船夫眺望晚霞的秋山、溪水、寒林、村舍、幽人景象跃然纸上。
关仝山水画作著录较少,传世更稀。《宣和画谱》著录御府藏画中有《秋山图》、《江山渔艇图》、《春山萧寺图》等94件。《图画见闻志》中也只记述了《赵阳山居》、《溪山晚霁》、《四时山水》、《桃源早行》等图传于当世,流传今世的也仅见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关山行旅图》、《溪山待渡图》、《秋山晚翠图》三幅,此幅《溪山晚霁图》是否是《图画见闻录》中记载的那副?是否是传世至今的又一幅关仝画作?
此幅《溪山晚霁图》与关仝己知传世画作有那些变化和统一呢?
首先在画作尺幅和画幅形式上有变化。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关全三幅山水画作,均为立轴,且画幅较大。绢本居多。而此幅《溪山晚霁图》则是横长竖短,纸本,且是画幅较小的镜片式。
其次,在构图上有变化。台北故宫三幅画作构图模式,采用五代北宗始祖荆浩践行的中国山水画的中心全境构图模式——主峰置于中轴线上,画面上或峰峦叠嶂,气势雄伟,隐藏古寺;或巍峰耸立,瀑布高悬,坂垅、冈阜、峦岭、自远及近盘礴而上。或主峰峭拔,寒林秋树、曲折而下,均依据主轴线采取主次错落、勾连、参差、远近、高下、虚实等手法使之藏露于“天地中”。构图采用高远与平远法,以高远为主,整体效果具有北方中原地区高山巨壑、宏伟挺拔的共同特色。三幅共同体现了“坐突危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者,仝能一笔成。其辣擢之状,突如其涌。”
此副《溪山晚霁图》从构图意境,绘画风格,笔墨技巧上看与传世画作又是统一的。
《溪山晚霁图》描绘的仍然是关仝传统擅长的“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体裁,而构图意境采取“平远兼顾高远”的手法,以“平远”为主。纵观此画,笔简意壮,景广意长,极富生活气息切形象洗练而完整。“能使观者如身临其境”,“悠然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画幅虽小,却更能体现出关仝“笔愈简而气愈壮,景越少而意愈长”的简括动人,形象鲜明,画风朴素的“关氏风格”。整体效果似体现出荆浩“高远”与李成“平远”的完美结合。 《溪山晚霁图》在绘画技法上也极具“关家山水”的独特画法。其用笔简劲老辣:有粗细断续之分,笔到意到心到,情景交融极富节奏感。画山石,先勾勒后皴擦,用的是“短条皴”,“点子皴”或“丁头皴”,笔法缜密,然后用淡墨层层渍然,使之凝重硬朗;画树子木叶,“间用墨,时出枯峭,笔尖劲利,学者难道”;全图用渍染和皴擦的技法来表现,笔力劲挺,用墨厚重清爽,染晕层次丰富,较好的体现了“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悠闲者”,“关氏之风也”的绘画风格。
关仝《溪山晚霁图》著录于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其它查无实证。画无款,左上方题诗一首。在五代,宋代时其无款画较多。从此画构图意境,绘画风格皴擦技巧上看,极具五代宋初山水画风格。疑为关仝中晚期精品之作。它的存在,对于我们研究五代、宋代绘画,特别是关仝的绘画风格提供了又一重要史料,其意义极为深远。
编辑:收藏狗
上一篇:蒲松龄与友人书法现世
下一篇:梧圆《竹亭幽趣图》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