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斯
中国人一向崇尚礼尚往来。《礼记·曲礼上》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馈赠,是与其他一系列礼仪活动一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书画馈赠体现在题识、落款中。八大山人虽然一生桀骜不驯,但,他必究是在皇裔儒门、耳堵目染、严格家教环境下度过青少年期的,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大儒智者,对书画馈赠中题识、落款使用谦辞也是熟悉于心,行同下意,定不会有失基本礼仪的。
如:现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的八大山人1697年为蕙䓵先生创作的《河上花图卷》(注38)落款中写道:“蕙 䓵先生属画,此卷目丁丑五月以至六、七、八月,荷叶荷花落成囗作河上花歌仅二百伴字呈正。”请注意:结尾“呈正”两字的落款为谦辞,是循规蹈矩丝毫不失礼仪的。
再如:创作年代不详(约与《河上花图卷》可能同时期)的《蕉石图轴》(注39)题识中后两字亦是“呈正”。
还如:为聚生先生索画而创作于1699年7月的《书画合装册》共16幅(注40),第十四、十五幅落款为“已卯秋七月(花押:三月有十或三月十九日)聚升先生以此册索画偶为顺此,也是河水一担直三文。”八大山人感叹:聚升先生付的润格费太少,“河水一担还值三文”呢,我画的16幅册页还不如一担河水值钱。但因生活所迫,无耐还是得“偶为顺此”。
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山人仍不失书画题识、落款时传统文人之礼节,尊崇儒道之礼仪。继题十四、十五幅发泄对润格费用太少的牢骚后,在第十六幅又继续不忘“礼节”性鞭挞:“【教谢】小斗方数页【附正】,河水一担直三文......润七月六日,八大山人【顿首復】”。
八大山人在风烛残年,体弱多病,极端痛苦,悲愤、无奈情况下,还在给自己并不喜欢的人作品短短数语题识落款中仍连用了【教谢】、【附正】、【顿首復】三个谦辞。由此可见,八大山人对传统礼仪已溶化于骨髓里、血液中,变成了他一生中下意思地自觉行动。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八大山人《安晚册》中有关“退翁”题识(共有三幅,见下图一、二、三):
图之一:《安晚册》引首中题“退翁先生属画”
图之二:在《安晚册》书法页中题“为退翁先生抹此十六幅...”
图之三:在山水页中题“为退翁先生写”
从以上三幅图中所涉及“退翁”题识,无一字谦辞。为何?这个创作时间母册长达15年,子册9年的《安晚册》,跨越八大山人生命、艺术窗口期,一生中的最重要作品,半辈子的创作心血,难道是山人忘记题了?还是有意不写?还是他不懂书画馈赠礼仪......显然,都不是。那么,究竟是什么呢?
笔者也不太肯定的悄悄问一句:“世上任何人为自创作书画,还需要在题识、落款时题写谦辞吗?”
当然,任何人中也应该包括八大山人自己吧?现在答案不言自明了吧?!
(未完待续)
注38:【河上花图卷】见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4月出版,杨建峰编“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八大山人”卷p236_243;
注39:【蕉石图轴】见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4月出版,杨建峰编“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八大山人”卷p235;
注40:【书画合装册】见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4月出版,杨建峰编“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八大山人”卷p270——285
假期旅游哪里去?《中国文人画博览园》
网站地址:http://www.zgwrh.com
《中国文人画博览园》是全球唯一一家以研究探讨中国文人画理论、展厅展示中国文人画名家名作、收藏交流中国文人画作品互动、赏析鉴赏中国文人画沙龙、当代书画大家走向大师路桥梁的网上博物馆。
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藏品与藏友相互动,鉴藏与鉴赏相形影,藏品与藏家相交流,今古大师相传继的可观、可思、可学、可求、可乐、可遊的遊览好去处。
联系电话028-83522899 联系邮箱zxhj1389@163.com
编辑:收藏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