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文人画博览园

理论探讨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探讨
第三阶段:文人画,成熟于元明(3)
来源:中国文人画博览园      作者:文人画      浏览量:11    日期:05-18

第三阶段:文人画,成熟于元明(3

蔡斯


我们研究探讨文人画的萌生、兴起、成熟、巅峰及消亡的过程,一方面要研究探讨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是离不开也不能离开研究探讨时代社会对它的催促、制约因素,因为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封建社会的失意文士们,无论如何借助儒、释、道的“士”、“空”、“无”思想,希骥摆脱社会环境的制约、人身自由的桎梏、精神生活的羁绊,无论如何的亦宦亦隐,“净寂”、“洁癖”,或避之深山古刹,或优游山野林泉,都不能做到“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理想中的世外桃园生活,他们的生活离不开与当时社会的联系,也不可能离开与社会的联系。

元代由于社会突变及统治者的制度、政策导向,一夜间无论在朝的和在野的文士们都失意了。并在赵孟的孵化下出现了以元四家为代表的文人画画家洪流,形成了浩浩荡荡的文人画大军,使文人画推向了成熟阶段。

到了明代,社会环境与元代大有不同。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历经276年,是继汉唐盛世之后又一个“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兴盛时期,也曾是世界上手工业、经济最为繁荣的国家之一。然而,由于明朝统治体系是由封建皇权专治,一方面是为了权力的高度集中,采取打击功臣、特务监视、诛杀逆已等一系列方式加强皇权,使明帝的专制程度凌驾于中国历代各朝之上;另一方面又常发生皇帝昏庸不理政事、宦官专权、党派竞斗、皇权旁落的陋习。

明朝的政法、文化和宗教信仰也是较宽松和多元化的。首先,传承了儒家政治社会理念和倚赖士大夫群体的努力,基本精神在信仰自由主义、保持国家政治世俗性质、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其次,中期以后,王阳明“心学”占有重要的统治地位,他强调“致良知”及“知行合一”,充分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将“人”的主动性放在学说的重心,倡教人们“立德、立言、立功”;第三,晚期由于书院的兴起,冲击了官学地位。许多士大夫利用讲学之际借机批评时政,例如曾讲学于东林书院的顾宪成和高攀龙,就常讽刺时政,也使东林书院成为与当权者对抗的中心,进而造成东林党竞争事件;第四,对不同宗教采取兼容并取和抑制政策。一方面采取阻断曾以宗教形式起事而推翻元朝的宗教组织再度变成反朝廷的起事军,另一方面又利用佛教、道教以及外族教、外国教等宗教力量来维护社会秩序;第五,禅宗思想一直深植于文人士大夫生活之中,崇尚士隐生活仍是失意文人的精神追求。莫是龙、董其昌、陈继儒借助禅学南北宗理论,创建并宣扬了绘画艺术上的“南北宗论”及其相应的“文人画论”,影响至今;第六、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文士们民族之间的矛盾已不复存在。虽然也有个别文士因与统治者的矛盾而被诛,如王蒙、倪赞、徐贲、王等都被诛连过,但总体环境还是宽松的,出现了画派繁兴、画论竞秀的局面;第七、明初虽未恢复皇家画院,但很快恢复了类似画院的归内务府管辖的宫廷画家队伍;第八、全面发展的明代印刷术,为文人们“立德、立言、立功”的著述立说提供了强大的宣传、推广、传世的介质保障。

时代变了,文人画的发展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着。我们先看看明代绘画的基本情况,再分析这个时代的文人画绘画特点。

明代绘画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绘画主要由宫廷绘画和以戴进、吴伟为代表的浙派绘画占据画坛主流。时期约从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历时130多年,形成了继承和发扬南宋院体为主的时代风格。

明朝从建立政权后,就承袭宋制,建立了宫廷绘画体系,虽未成立专门画院,但朝廷征召了许多画家,组织起了由内府管理的宫廷绘画队伍,一度使宫廷绘画达到了鼎盛时期。在绘画题材上,仍以山水花鸟为主。山水画主要宗法南宋马远、夏圭,也追师郭熙。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有李在、王谔、朱端等人。李在仿郭熙几乎可以乱真,王谔被称为明代马远。明朝的花鸟画直追两宋,并有所发展,呈现出多种面貌,如代表性画家边景昭,擅长工笔重彩、妍丽典雅而又富有生意,承袭了南宋院体。孙隆专师北宋徐崇嗣,专功没骨画,脱胎而出,而又自有意趣。林良水墨写意花鸟,笔法洗练奔放,造型准确生动。吕纪花鸟工写结合,花鸟精丽,水石粗健,自成一派。人物画主要以描绘帝后的肖像和行乐生活、皇室的文治武功、君主的礼贤下士为主。代表人物有商喜、谢环、倪端、刘俊等。

到了宣德至正德年间,涌现出以戴进、吴伟为代表的浙派。戴、吴山水人物都很擅长,画风且源于南宋院体,故浙派与宫廷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

戴进(1389—1462),字文进、文节,号静庵、玉泉山人,浙江钱塘人。擅长山水、人物、花果、翎毛,临摹精博,早年为制作金银手饰工匠,后工书画,年轻时就很有影响。宣德年间被推荐入宫廷画院,官直仁殿待诏。因在宫廷画院画技超群出众,故遭妒忌排挤。几次请归终果。回故里后以卖画为生。被称为明代山水花鸟画首席画师,浙派创始人。他的山水画法师宋元,继承南宋水墨苍劲一派,主要吸收马、夏风格,兼取北宋时期的李成、范宽,并取法郭熙、董源、李唐,用笔劲挺方硬,水墨淋漓酣畅,技巧纵横、画风雄健挺拔,俱遒劲苍润,一变南宋浑厚沉郁的风格,发展了马、夏传统,注重选材,善用浓淡水墨的技巧变化来表现“铺叙远近,宏深雅淡”的品格,既有南宋院体遗风又有元人水墨画意。他人物画远师吴道子、李龙眠的唐宋传统,兼长工笔、写意,能变通运笔,创蝇头鼠尾描,行笔顿挫有力,笔法豪放。工笔画衣纹常用钱线描和兰叶描,有时用丁头鼠尾描写意从马远变化而来,笔墨简括。人物题材主要有神仙道释、佛像、历史故事、名人隐士、樵夫渔父等,所画神像的威仪、鬼怪的勇猛、衣纹的设色,均驾轻就熟。他的花鸟画工笔设色、水墨写意、没骨兼长,都极为精致。所作葡萄配以勾勒竹、蟹爪草,都别具格调。

 

(图一、戴进《关山行旅图》)

浙派另一代表人物吴伟,为湖北江夏(今武汉)人,画史亦称他为江夏派,实属浙派支流。戴、吴二人前后踵接,影响了一大批宫廷内外画家。追随者有张路、蒋嵩、李著、张乾等人。

这个时期在江南地区还有一大批继承元代水墨画传统的文人画家,如徐贲、王、刘钰、杜琼、姚绶等人。徐贲山水承董源、巨然,笔法苍劲秀润;王喜用披麻兼折带皴作山水,繁复似王蒙,墨竹挺秀潇洒,被称为明代“开山手”;刘钰山水取景幽深、笔墨浓郁,近王蒙、吴镇;杜琼善水墨浅降山水,多用干笔皴染;姚绶主师法吴镇、王蒙,风格苍厚华滋。他们的画风对吴门四家影响甚深,堪称吴门四家先驱。

明朝中期,即正德至万历(1506—1620)约100多年间,苏州地区崛起了四位著名画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他们以新颖的绘画风格和杰出的艺术成就,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称誉画坛,雄踞明朝中期绘画画坛的主流地位。故画史有称“吴门四家”或“明四家”,也有称“吴门派”。事实上,四人并称有一定道理,同属一派则未必确切。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汉族,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沈家世代隐居吴门,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亲沈恒吉是杜琼的学生,书画乃家学渊源。沈周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泉林,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蔑视恶浊的政治现实,一生未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

 

(图二、沈周《庐山高图》)

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画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他早年承蒙家学,兼师杜琼,后来博取众长,出入宋元各家,主要继承了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的水墨浅体系,又参以南宋李、刘、马、夏,劲健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沈周作品,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多作小幅;中年(40岁后)始拓大幅,此时的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此阶段画风为“细沈”阶段;到了晚年,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自成一家。晚期又称“粗沈”阶段。沈周所作山水画,有的是描写高山大川,表现传统山水的三远之境,而大多数作品则是描写南方山水及园林景物,表现了当时文人生活的悠闲意趣。沈周山水画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融贯南北,弘扬了文人画的传统技法。如沈周的粗笔山水,用笔融进了浙派的力感和硬度,丘壑增添了宋人之骨和势,将南方的婉约高雅和北方的豪放雄丽融为一体,其抒发的情感也由元四家的清寂冷逸而变为宏阔严和。这一特点,既与沈周的师承关系、审美爱好有关,也更离不开时代背景对其的影响作用。其次,将元人开创的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沈周的书法学黄庭坚,书风“遒劲奇崛”,与他的山水画苍劲浑厚十分相似、协调,这也与他的性格、人品一脉相承。他将书法的运腕、运笔之法运用于绘画之中。他还将“踔厉顿挫,浓郁苍老”的诗风与画格相结合,使所作之画更有诗情画意。

文征明(1470—1559),名壁,字征明,以字行,号衡山居士,祖籍湖广衡山,出生于江苏长洲(今苏州吴县)。自幼习经籍诗文,喜书画,文师吴宽,书学李应祯,画宗沈周。一生十次应举落第,54岁被授翰林院待诏。目睹官场腐败,57岁辞归苏州,潜心诗文书画,戏墨弄翰自遣。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其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全才”。绘画虽师沈周,但具自己风格,能青绿、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且题材广泛,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皆工。

 

(图三、文征明《兰竹图》)

文征明绘画,早期师从沈周,后至力于赵孟、王蒙、吴镇三家,并自成一体。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粗笔源自沈周、吴镇,兼取赵孟古木竹石法,笔墨苍劲淋漓,又带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细笔取法赵孟、王蒙,布景繁密,较少空间纵深,造型规整,时见棱角与变形,用笔细密,稍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设色多青绿重彩,间施浅绛,于鲜丽中见清雅。这种细笔山水属本色画,很具装饰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气诸特征。文征明的书法,篆、隶、楷、行、草皆有造诣。书法初师李应祯,后涉猎前代名迹。尤擅行书和小楷,法度严谨,湿润秀劲,节奏舒缓,与其细润文雅的画风和谐统一,有“明朝第一”之称。

明四家的另外两家为唐寅与仇英,都曾师事当时以院画著称的周臣,同时远师两宋的李成、范宽,刘、李、马、夏,吸收诸家之长,运用了元人水墨写意的笔墨融合变化,形成了劲秀潇洒的风格。唐寅的作品,在题材处理方面更注重思想性,坎坷的经历所形成的思想波动、处世态度、人生哲学,在他的创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虽未脱出封建文人士大夫的范畴,但更多的是一位失意文人的哀怒、不满、愤懑和失望,因此,较之沈、文,感情抒写更直露,个性色彩也更浓,运用比拟、寓意、讽喻、自况的手法也更多些。特别是仇英,虽是工匠出身,但画风受到文人画的影响,他的摹古功力深厚,师法南宋院体,人物山水多以工笔重彩为主,风格浓丽典雅,兼能水墨写意,并具有刚健秀逸之致。他所画人物仕女,形象优美,线条流畅,形成了明代后期人物仕女画的时代风貌,对明清画坛影响很大。唐寅还为《西厢记》一书亲手绘制插图稿,仇英也曾为《烈女传》一书插图绘稿。由于由著名画家亲自带头为书籍插图绘稿,开创促进了明代书籍插图及版画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图四、唐寅《王蜀宫妓图》)

 

(图五、仇英《剑阁图》)

这个时期,还有两个不得不提及的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以花卉著称于世的陈淳和徐渭,合称青白阳。

陈淳(1483—1544),字道复,号白阳,绘山水,效法米氏、高克恭,水墨淋漓,气韵氤氲,把泼墨之功,挥洒于烟云之中。尤其是写意花鸟,师事文征明,从元人画法中发展而来,直接受到沈周、文征明、唐寅的影响。技法独得玄门,笔法挥洒自如,富有疏朗轻健风姿,用墨设色“浅色淡墨之痕俱化矣!”他把诗书画结合,进一步丰富了文人写意花鸟画的思想意境,开创了清新隽雅的一派花鸟画风。王世贞在《州续稿》中说:“胜国(元朝)以来,写花卉者无如吾吴郡,而吴郡自沈启南(周)后,无如陈道复……”。

 

(图六、陈淳《螃蟹图》)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青老人,青道人。他集诗人、画家、书法家、军事家、戏曲家、民间文学家、美食家、酒徒、狂禅居士、道士、旅行家、历史学家于一身,明代三才子之一。尤擅绘画,特别是擅长花卉。他画花卉,用笔放纵,水墨淋漓,气格刚健而风韵妩媚,具有诗一般的抒情和韵律感,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极为人们所珍视。他开辟了大写意花卉画的先声,是我国大写意花卉画的宗师,在美术史上的地位之高,对后世的影响之深。难怪郑板桥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竟刻印一方,甘做“青门下狗”。齐白石曾惊叹说“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外,饿而不去,亦快事故”。

 

(图七、徐渭《葡萄图》)

明四家杰出的艺术成就,在当时产生巨大影响,从学者众多。追随沈周的有王纶、陈焕、陈铎、杜龙、谢时臣等,宗法文征明不下二、三十人,著名的有文嘉、文伯仁、陆治、陈淳、陆师道、周天球等。形成了一支宏大的主要以山水、花鸟为主的文人画家洪流而享誉画坛百年。

(未完待续)


编辑:收藏狗

热门标签:
本文均为作者原创,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打赏作者 点赞(11)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推介作品
鉴赏交流

关注&咨询

园长微信
微信公众号